yh818银河

yh818银河
当前位置: 首页» yh818银河新闻» 喜报!我校获批多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yh818银河新闻

喜报!我校获批多项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近日,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公布了202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名单和202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立项名单。yh818银河获批2025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6项,其中,获批重点项目1项、冷门绝学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获批202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一般项目2项。


1761549132691027885.jpg

1761549132703015999.jpg



王强,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育学。辽宁省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辽宁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外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辽宁省翻译学会常务副会长。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SCI、CSSCI等国内外各类期刊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1部;获评省本科教学成果奖1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项;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主编教材1部。



冯雪冬,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辽宁省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院校评估评估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项,在《语言科学》《南开语言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篇,出版《宋代笔记语言概论》等著作3部;主持教育部、省、校各级教学改革项目11项,省级一流课程项目1项;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七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



张立娜,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2024年6月毕业于延边大学亚非语言文学学科,博士期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5篇论文,出版著作2部;2024年9月入职yh818银河。入职以来,主持完成了校级项目1项,目前在研省级项目2项。



吴浩,管理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副教授,管理学(会计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金融经济学研究》、《地方财政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等CSSCI检索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先后荣获辽宁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鞍山市优秀团干部、鞍山市“钢都英才计划”高端人才等荣誉称号。



刘镝,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戏剧与电影学、音画蒙太奇、教学设计与实施。曾任英国国家广播总局BBC2纪录片音画编辑,国家留学基金委2023年度公派资助地方合作项目“英国文学与戏剧影像研究(莎士比亚戏剧)”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学者;国家留学基金委2019年度公派资助面上项目“英语电影与文学”英国约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辽宁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出版学术专著3部,英文学术专著1部,收录于英国大英图书馆。在国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SCI、A&HCI等学术论文11篇,发表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论文5篇。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主持完成市级校级科研与教改项目12项。近五年指导学生参加各级专业学科竞赛,获得国家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及辽宁省教育厅优秀指导教师奖项7项。



蔡译萱,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东北文学与文化,已在《文艺争鸣》《yh818银河学报》《文学教育》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目前在研校级、市级项目各一项。



王畅,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法学博士。鞍山市首批智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与实践。曾出版学术专著3部,参编学术专著3部,主持完成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级以上项目12项,市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科研项目7项,在《教育与职业》《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期刊发表学术理论文章50余篇。省级以上教学、科研获奖10项。



王喜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军事学博士。曾在军队服役20年,现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史”之党史等课程。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性视阈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建设研究》,在《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24年获得辽宁省思政理论课教学大赛(纲要组)一等奖。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旨在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着力构建具有辽宁特色与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此次项目的成功获批,标志着我校在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彰显了学校不断提升的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此为契机,坚定对标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与学科前沿,着力提升原始创新与破解现实难题的能力,以奋斗者和攀登者的姿态,寻求新突破,持续深化有组织科研,凝练学术思路,推动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赋能学校高水平建设与发展。